《城市 空间 设计》杂志 建筑批评专栏
2012年第4期
主持人:史建
主题:“新陈代谢运动论”(上)
主持人语
林中杰 新陈代谢的再生
丁力扬 美移 · 日异 · 中译
近年来,有几件事应该让建筑界为之触动,除了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和中国的GDP跃居世界第二,还有日本的新陈代谢运动的历史价值被不断“重估”——先是林中杰的博士论文《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Kenzo Tange and the Metabolist Movement,Routledge,2010)出版(2011年出版中译本,丁力扬等译),被认为是“第一本完整关注新陈代谢运动的都市乌托邦主义的著作”(丁力扬语);接着,库哈斯与汉斯·奥布里斯特的719页巨著《日本计划:新陈代谢派访谈》(Project Japan,Metabolism Talks...,TASCHEN,2011)“横空出世”,以对该运动重要当事人的长篇访谈和史料的完整呈现,重估了这一“最后”的现代主义流派。由此,以新陈代谢运动透射的对现代建筑运动的再反思,开始以从未有过的犀利视角,重审中国现代建筑历史,拷问我们令人困窘的现实。
“新观察”意图抓住此一契机,以两辑篇幅,分别以林中杰博士专著和库哈斯新著为“底本”,约请两书作者和编辑者,针对中国语境,对新陈代谢运动进行深入讨论。
《新陈代谢之前》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为林中杰专著撰写的前言,此次他以建筑史家的视野与立场,从中、日、美三个现代建筑运动边缘国家不同的现代化 /本土化历程比较的独特视角与宏阔语境,重估了新陈代谢运动这一“有着乌托邦诉求的现代艺术和建筑运动的最后的范例”,认为它“无疑应该被定位为20世纪的最后一波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而非后现代主义的开始”。
将中、日、美三个现代建筑运动边缘国家不同的现代化 /本土化历程进行比较,并且抽出梁思成、菲利普 · 约翰逊和丹下健三进行个案分析 /引申,是矶崎新这篇长文的绝妙之处,它使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本土化的症结在这一特定语境得以彰显。丁力扬在文章中形象地将这三国的现代化 /本土化之路概括为“美移”、“日异”和“中译”,并做了进一步剖析。
林中杰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新著的动机,认为“新陈代谢派所勾勒的激进的城市演变与建筑形态之下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普世性和当代性”,“希望能通过新陈代谢去追溯乌托邦思想的源与流,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显现与隐象”,即“把建筑、城市主义与景观整合在一起考虑,大尺度的设计介入、超前的形态与结构,以及从整体到细节的整体性设计拥有新的必要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矶崎新先生的文章经作者特许刊载,丁力扬译自大岛ケン正的英译本,此次刊出,译者再次做了修订,矶崎新工作室的胡倩根据原文做了审订,在此深表谢意。
本辑为“新观察”第十八辑,不经意间,这个小小的独立栏目已经存活了整整三年,感谢各位作者、读者的不离不弃和《城市 空间 设计》杂志的鼎力支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